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体系构建 来源: 时间:2023-02-28 浏览:

  为更好地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满足自然资源管理新要求,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自然资源部研究改进了耕地质量分等方法体系,构建形成了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自然资源部成立以来,始终把耕地保护作为土地管理的首要任务,按照“严起来”的要求,深入研究加强耕地保护的工作措施。在耕地质量方面,由于原耕地质量分等体系在服务新管理要求上存在不足,自然资源部构建形成了新的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体系,并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首次部署开展了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专项调查,其年度更新工作也已被纳入国土变更调查,为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体系的构建思路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体系构建,坚持以目标为导向,从自然地理格局、自然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个角度来衡量耕地质量,制定分类标准,准确分析、客观描述耕地资源质量特征,准确掌握耕地资源的真实情况。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要把耕地资源放在自然地理格局中分析,摸清耕地资源宏观地域分布规律。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类型丰富,区域差异较大。基于这样的基本国情,认识和研究耕地资源质量状况,必须考虑自然地理格局的差异性,才能从宏观尺度上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管理政策的研究制定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应采用与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相适应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区域划分,将可以体现温度、水分、地貌等各自然环境要素关系的区域单元作为分类指标,在区域尺度上揭示中国耕地资源的地域分异特征,摸清耕地资源宏观地域分布规律。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要突出耕地资源自然本底条件,摸清耕地资源最为重要的基本特征。耕地资源质量受多因素影响,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分条件等。我国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不同地区形成了水分、热量、气温、土壤、生物等要素的不同组合。这些要素影响着耕地生产能力,决定了耕地资源质量的高低和区域差异。作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应从自然资源系统性的角度,突出耕地资源自然本底条件的差异,抓住影响耕地资源质量的关键因素,选取典型分类指标,全面反映耕地资源最为重要的基本特征。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要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摸清耕地资源生态环境状况。耕地资源质量不仅受自然条件影响,还与人类利用密切相关。当前,我国一些地区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一方面造成土壤酸化、板结、养分流失;另一方面严重破坏农田生物多样性,造成许多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种类或种群数量明显减少或永远消失。此外,各类污染物的不合理处置与排放在进入土壤后,也会严重影响耕地土壤健康和农产品安全。因此,耕地资源质量分类除了要突出自然条件指标外,还要关注生态环境指标,充分体现人地关系,反映人类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对耕地资源质量的影响。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方法体系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在指标选取上,从自然地理格局、自然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个角度,以类别为主体,系统归纳反映耕地资源质量本底条件的指标;在分类方法上,采取分级分类的思路,以定量化描述各指标特征为主,对各指标特征不做综合评价。

  分层级确定分类指标。按照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构建了包含6个层级10个指标的分类体系,通过各指标值的差异来反映耕地资源质量的不同。一是自然地理格局,揭示我国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体现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生态地理关系,用《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的自然区作为分类指标;二是地形条件,反映耕地所属地表单元陡缓程度,用坡度作为分类指标;三是土壤条件,反映土壤的理化性质,用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以下简称“土壤pH值”)作为分类指标;四是生态环境条件,反映耕地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用生物多样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作为分类指标;五是作物熟制,反映由气候条件决定的耕地可实现的种植情况,用熟制作为分类指标;六是耕地利用现状,反映由水分条件决定的耕地利用状况,用耕地二级地类作为分类指标。

  统一分类分级标准。为确保分类结果可比,全国统一确定了各分类指标的等级划分标准,除自然区和坡度指标外,其他8个指标均分为3级。自然区直接引用《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的结果,将全国划分为49个自然区;坡度直接引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坡度的分级标准,分为≤2度、2~6度、6~15度、15~25度、>25度共5级;土层厚度分为≥100厘米、60~100厘米、<60厘米,土壤质地分为壤质、黏质、砂质,土壤有机质含量分为≥20克/千克、10~20克/千克、<10克/千克,土壤pH值分为6.5~7.5,5.5~6.5或7.5~8.5,<5.5或≥8.5;生物多样性分为丰富、一般、不丰富;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为绿色、黄色、红色;熟制分为一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一熟;耕地二级地类分为水田、水浇地、旱地。

  明确指标数据获取途径。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指标数据获取由国家和地方共同完成,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数据成果,实现数据共享,减少重复工作。自然区、熟制由国家依据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以县为单位统一确定;其他指标数据由地方根据现有资料结合外业补充调查获取,其中坡度和耕地二级地类直接采用国土调查数据,土壤条件4个指标从农业农村部门的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数据获取,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从生态环境部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结果数据获取,生物多样性指标根据国家统一要求调查确定。

  用分类代码描述分类结果。分类结果用12位代码来表述,其中前两位代码表示耕地所在的自然区,49个自然区分别用01—49表示;第3~12位分别表示耕地的坡度、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值、生物多样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熟制和耕地二级地类条件。其中,土壤pH值用两位代码表示,6.5~7.5用10表示,5.5~6.5用2a表示,7.5~8.5用2b表示,<5.5用3a表示,>8.5用3b表示,其余8个指标均用1位代码表示,按照分级或分类个数分别用1、2、3、4、5表示。如,代码为“1921112a2322”的耕地地块,其质量信息为:华北平原区—坡度2~6度—土层厚度≥100厘米—土壤质地壤质—有机质含量≥20克/千克—土壤pH值5.5~6.5—生物多样性一般—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红色—一年两熟—水浇地。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体系思考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继承了土地资源分类思想,是耕地质量分等体系的改进,不再反映多种条件下的综合质量等,而是着力客观、准确掌握耕地资源质量的真实状况,构建耕地资源质量属性特征明显的质量分类数据,有利于揭示耕地资源质量条件时空变化,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是土地资源分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土地评价纲要》认为,土地质量由许多土地自然特性相互作用形成,进而提出土地评价就是对土地适宜性的分类,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类型相配合可构成土地适宜性分类。中国科学院编制完成的《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是在借鉴适宜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对全国土地资源的质量与潜力进行评级。而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体系则在指标选择上充分考虑了耕地的自然特性,并按照指标分级进行分类,形成耕地资源条件有关自然要素类型的综合划分。这一思路借鉴了《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潜力区和土地资源单位的分类体系,是其分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是耕地质量分等体系的改进。从1999年开始的全国耕地质量分等成果在国土资源相关领域得到了应用,但在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和支撑耕地保护的新要求上越来越显现出不足。改进后的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体系与原耕地质量分等体系相比,不再保留分等体系中逐级修正得到各级指数并划分等别的方法;而是在统一的指标体系内分级界定由气候、地形、土壤、生态环境、利用状况等决定的耕地资源质量类型,对耕地资源质量进行科学分类,符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另外,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体系解决了见“等”不见属性的问题,可以直观全面地反映耕地资源的各类重要特征信息,分类重点更突出,指标更简洁,内容更全面。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有效支撑自然资源管理。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以耕地现状图斑为分类单元,客观反映了每块耕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耕地本底条件,形成了不同耕地资源条件及其组合的耕地面积与分布成果,可以更简洁清楚地揭示耕地资源质量特征、分布及其时空变化,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有效数据支撑。而在自然资源实际管理中,可以利用宏观自然地理和作物熟制分区在国家层面制定差异性耕地保护措施,优先将光热水资源条件好的自然区内农用地整治为耕地,使耕地的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利用微观土壤条件、地形条件等,在区域尺度上指导耕地占补平衡、土地综合整治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工作。

  (文章内容来源转自:《中国土地》2023年第1期,作者:张蕾娜、李超、程锋,均供职于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

首 页 教 育 国 土 城 建 环 保 经 济 电 力 党 建 红色基因 法治专题 社 会 交 通